社交媒体
手机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帐号
微信公众帐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关于印发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

2017-01-12 12949 分享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云政办发〔2016〕133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1月29日


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前言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品、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领域。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对稳增长、调结构、兴产业、促改革、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我省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及健康服务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省具有区位、气候、环境、资源、文化、旅游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多重优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16〕11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云政发〔2015〕27号)等文件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凸显我省特色和优势,推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升级和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打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东与贵州、广西相邻,北与四川相连,西北与西藏相通,西部、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自古就是我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生物多样性特点突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微生物王国”“药材之乡”“香料之都”“生物基因宝库”的美誉,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民族文化最为多姿多彩,生物资源、天然药物和民族医药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据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省中药材资源种类6559种,占全国种类总数的51.4%,民族药资源有2000多种,民间验方有10000多个。全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规模稳步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十二五”前三年全省医药工业产值保持了年均近20%的高速增长。

2015年,全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1801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723亿元,限额以上药品流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82亿元,医疗保健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596亿元。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1.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明显

全省已基本形成以天然药物(中药民族药)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加工、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研发生产、医疗保健服务、商贸流通等构成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突出三七产业发展重点,省直有关部门编制了三七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1)中药材种植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600万亩,其中,三七种植面积达到100.8万亩,三七种植销售收入达103亿元,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销售收入总额的35%。全省67户以三七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实现三七产品销售收入120亿元。国内有1357户制药企业使用三七作为原料生产的中药品种有356个。公布实施了云南中药材(民族药材)标准362个、中药饮片标准216个。建设了56个“云药之乡”,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和大户,种植(养殖)60余个特色中药材品种。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红河灯盏花、龙陵紫皮石斛、广南铁皮石斛、程海螺旋藻等6个品种获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工业生产初具规模。2015年,全省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17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2户,5亿元以上企业12户,10亿元以上企业5户,超百亿元企业1户。云南白药集团、昆药集团、沃森生物、拜耳滇虹、积大制药、生物谷药业、龙津药业、昊邦集团、鸿翔集团、三七科技、苗乡三七等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全省药品生产批准文号4333个(独家品种295个,其中,中药268个,化学药24个,生物制品3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65个。对肿痛系列、恒古骨伤愈合剂、灯盏细辛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45个上市药品大品种实施二次开发,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了云南白药、血塞通、蒿甲醚、灯盏花等一批知名药品,全省药品单品种销售额超1亿元39个。醒脑静注射液、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牙膏4个医药保健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生物疫苗研发和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薇诺娜医用护肤品、孔雀公主、怡美天香等一批天然日化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3)医疗保健服务业特色明显。涌现出一批特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企业和健康服务机构。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第一人民医院、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省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形成了以州、市、县、区医疗机构为骨干的覆盖全省乡村的医疗服务网络。云南山灞图像传输科技有限公司远程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基因检测、干细胞诊疗服务快速发展,华大基因、舜喜干细胞、美年大健康、博奥生物等一批现代生物技术服务企业落地我省。中医治疗艾滋病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与我省中药(民族药)、旅游、民族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的保健养生服务业在国内异军突起。

(4)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省有5户企业进入全国药品批发企业百强榜,5户企业进入全国药品零售企业百强榜。居全国零售连锁销售第5位的一心堂主营业务收入达59亿元,拥有3000多个连锁机构,覆盖全省乡镇、遍及多个省份。“互联网+医药”起步发展,全省已核准98个药品信息服务网站,10个药品交易服务网站。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目前已基本形成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中国医科院医学生物学所等中央驻滇科研机构,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及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云南中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药物研究所等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医疗机构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科技创新体系。

全省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4个,国家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3个、省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5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8个。获国家GAP认证基地14个、GLP认证机构2个、GCP认证机构6个。云南灵长类实验动物研究平台独具特色,2个机构通过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AAALAC)认证。

2010年以来,全省共申报中药、化学药注册44项,其中获得生产批件3项;申报疫苗注册27项,其中获得生产批件9项。目前,全省药品、保健品在研项目超过200项,其中新药在研项目145项,包括临床前预研究20项,临床前研究79项,临床研究46项(I期14项、II期11项、III期21项)。对三七、灯盏花等具有云南特色的中药材从育种、规范化种植技术、药理药效评价、有效成分提取及加工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开发形成了一批药品、中药饮片、提取物和保健产品。“三七”“三七种子种苗”两个标准获得国际化标准组织(ISO)立项,为云南中药走出国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建设了全国最大的植物化合物库。“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3价肺炎结合疫苗、宫颈癌(HPV)疫苗等新型疫苗,以及赫赛汀(注射用曲妥珠)、类克(注射用英夫利西)等单抗药物的研发进度处于国内前列。2015年,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手足口病(EV71)疫苗获批准上市,引起全球关注。

 


    (二)主要问题

一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与医疗、养生、保健等产业融合度差,缺乏整体规划,已有的生物医药产业相关规划未得到很好落实,涉及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全省协同推进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发展水平不高,配套体系不健全,缺少有影响力、吸引力的产业发展集群,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少,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健康服务业等发展滞后。

三是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政产学研金用”结合不紧密,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行业整体发展缺乏后劲,缺少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性品种。

四是支撑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行业领军人才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乏,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不健全。

五是产业发展与金融资本投入的结合不够,吸引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开展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能力不足,新企业培育成长的环境条件有待改善。

六是鼓励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不配套、不健全,有关市场准入支持不到位;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缺乏专业性招商。

七是产业发展信息化水平不高,产供销信息不对称,相关数据信息统计、挖掘利用不够,导致基地建设盲目扩张,布局混乱,部分优势资源、品牌及市场已被外部企业抢占。

八是对云药市场推广和品牌培育力度不够,对生物多样性、优势中药材品种及老字号中医药、民族医药的文化挖掘、宣传及市场拓展不够,缺乏系统、持续的宣传战略。

 

    (三)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转变,健康意识整体增强,健康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型城镇化发展;亚健康人数增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疾病成为预防医学的首要目标;健康消费需求由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国家新医改方案把预防和控制疾病放在首位,更加重视“治未病”;创新的健康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带来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

健康领域中,生物医药是最受关注的产业,许多国家及国内众多省份都在重点布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极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和竞争力大大提升。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更广泛的运用,生物医药产业正快速转型发展,行业内企业重组频繁、超大企业不断涌现,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充满机遇和挑战。我国健康产业正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到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各个环节。健康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面对巨大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我省需要以更大的气魄、更开阔的眼界、更宏大的目标,以超常规的举措谋划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二、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结合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做大存量、引入增量、扩大总量为主线,以培育大企业、发展大品种、打造大品牌、构建大基地为目标,坚持改革为动力、创新为核心、质量为根本、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保障,重点围绕优质原料产业、生物医药工业、医疗养生服务业、生物医药商贸业4个领域,实施“147”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打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立足区位、生态、环境、资源、民族、文化等优势,突出道地药材、民族医药、名医名方、生物疫苗、养生保健等特色,强化产品质量和标准,加速产业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政府资源,突破政策瓶颈、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释放企业活力,构建完善的市场和政策体系。

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坚持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构建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化的研发平台。聚集人才,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产业跨越发展提速。

开放合作、聚力推进。改善软硬环境,拓展国内外市场,创造发展机会,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存量;引进知名企业,扩大增量;吸引大院名校入滇发展,形成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我省在中医药(民族医药)、生物技术制药等方面的特色,引入基因检测、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结合环境、气候、旅游、民族、文化等优势,把我省打造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中心。到2020年,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00亿元左右,2016—2020年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左右,2016—2020年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7年,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0亿元左右,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

 


具体目标:

——做大规模。到2020年,形成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级企业(集团)1户,超50亿元级企业(集团)6户,30亿—50亿元级企业(集团)10户,10亿—30亿元级企业(集团)20户,超亿元级企业100户以上。

——做强品种。到2020年,培育销售收入超50亿元级品种5个,30亿—50亿元级品种5个,20亿—30亿元级品种5个,10亿—20亿元级品种10个,5亿—10亿元级品种15个,3亿—5亿元级品种20个,超亿元级品种100个以上。

——做优结构。到2020年,中药(民族药)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药食两用产品跨越发展,生物技术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兽药加快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突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提质增效建设,大力发展新资源及市场紧缺药材品种,坚持质量优先、标准提升的原则,科学发展三七等原料大品种,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优质的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

到202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左右。

 

1.突出优势特色,打造“云药之乡”

以提升原料产品质量为核心,扩大中药材绿色种植、生态种植,提高大宗道地药材标准,研究制定一批中药材等健康产品原料的国内和国际标准,规范原料种植(养殖)全过程管理,建立覆盖全省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健康产品原料的第三方检测评价平台。依托省内主要中药材产区,打造“云药之乡”,建立三七、灯盏花、天麻、滇重楼、石斛、云当归、白及、美洲大蠊、水蛭等中药材GAP种植(养殖)基地60个以上。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培育中药材种植(养殖)龙头企业,发展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技术推广队伍、创新种植营销模式,提升现代化种植(养殖)水平,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品种,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效益,提升“云药之乡”在全国的影响力。

 


2.重视种源研究,建设良种基地

牢牢把握种源是产业发展的命脉这一关键,加强中药材良种研究体系建设,发展中药材种源产业。以三七、灯盏花、天麻、滇重楼、石斛等大品种中药材,滇龙胆、云茯苓、云木香、黄草乌、黄精、珠子参、砂仁等云南特色药材及市场紧缺药材品种为重点,加强中药材驯化种植及良种选育繁育研究,重点解决种源退化问题。在文山、昭通、楚雄、丽江、普洱、保山等中药材道地产区和种植(养殖)适宜区,促进建设30个以上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基地,扶持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重点培育10个以上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优质种子种苗专业化经营公司。

加强对重要稀缺、名贵野生原料资源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保护种质和遗传资源,依托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中药材资源保护区,为我省健康产品原料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3.培育龙头企业,升级原料基地

以工业化理念,打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第一车间”。鼓励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在我省适宜地区建设中药材原料基地,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广大药农规范种植,全省有序发展的局面。与周边国家合作,帮助开发当地资源、产品,保护整理南亚东南亚传统药材资源,提升种植技术,开展境外种植。以三七科技、文山苗乡三七、红河灯盏花、云南光明石斛、昭通小草坝天麻、丽江云鑫重楼、绿A螺旋藻等为重点打造一批原料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重点推进三七、灯盏花、滇重楼、石斛、天麻等5个中药材大品种规模化发展;不断做大白及、滇黄精、云当归、云茯苓、云木香、滇龙胆、草乌、水蛭、美洲大蠊等一批有特色、经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中药材品种;打造砂仁、槟榔、儿茶、血竭、沉香、千张纸等一批传统“南药”、民族药材、稀缺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加强薏仁、茯苓等药食两用药材和螺旋藻、雨生红球藻、食用花卉等其他健康食品原料品种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一批中药材稀缺品种发展。加强中药材种植先进设备的研发与运用,提高中药材种植(养殖)现代化水平。创新种植(养殖)模式,促进中药材“林下种植”“野生抚育种植”“仿原生境种植”等。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形成60个以上有影响力的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

完善健康产品原料产业研发创新链,构建提升中药材综合利用、检测评价、规范化种植、大数据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及三七等大品种专业化技术研发平台。开展中药材(民族药材)重要品种功效研究,为市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中药材道地性、产地加工、三七连作障碍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信息技术、环保技术及基因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推行绿色、生态种植,提高原料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开发药食两用品种,建设中药材综合园区

扩展中药材消费需求,实现园区聚集发展。以中医药理论、民族医药传承为基础,开展中药材安全性评价,促使三七、灯盏花、天麻、石斛等一批云南特色药材品种成为新食品原料。以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为原料,研究开发各类药膳、药酒、药茶、健康饮品、保健食品等产品。发挥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优势,促进建设一批包括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饮食文化、健康体验、休闲养生、科普宣传等内容的中药材健康产业园(庄园),重点打造20个以上知名庄园。结合滇中新区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中药材博物馆。

 


(二)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方针,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天然药物、生物技术药,新型制剂、保健品、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支持国产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以打造若干知名企业和系列品牌产品、引进大企业和大集团、鼓励企业收购兼并、促进国际化发展为重点,将我省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到2020年,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左右。

 


1.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

重点支持云南白药、昆药集团、龙津药业等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大力推动大理药业、云南植物药业、盘龙云海、生物谷药业、三七科技等20户以上企业通过整合资源,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推进规范改制,尽快在证券市场上市挂牌。以科技成果招商,吸引国内外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到我省发展,做大做强云药产业。

把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成我省最大的医药、保健品生产研发基地。以云南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肿痛系列、美洲大蠊系列等产品为重点,实施中药(民族药)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加快中药制剂大品种培育。开展“老药新用”研究,每年盘活5—10个休眠品种。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中药(民族药)成药性及药理药效研究。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多发感染性疾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重大疾病,研究开发中药(民族药)新产品。

做大做强民族药。建设以彝医药、傣医药、藏医药为主的民族药研究中心;做好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加强民族医学临床应用和民族药理论研究;做好民族药中的濒危动植物药的保护、应用、替代、栽培、养殖等工作;扶持民族药医院制剂开发与使用;建设民族药文化展示基地,促进民族药的大发展。

支持血塞通制剂、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三七素、草乌甲素等在美国FDA申请植物药临床试验和新药上市,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国际标准构建现代中药标准生产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扩大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开展中药民族药区域合作。鼓励对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等特色品种进行同系列品种整合。扩大中药(民族药)医院制剂在民族地区及中医医疗机构使用规模。打造一批中药(民族药)品牌产品。吸引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到我省建设中药研发生产基地。

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2.着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制药

做大做强现有生物技术制药企业,着重支持培育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舜喜再生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玉溪九州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3—5户领军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生物技术药企业入滇发展,把玉溪高新区打造成我省现代生物医药生产研发的重要基地和集聚区,引导本省企业在省外国外构建研发生产基地,开拓南亚、东南亚、非洲及欧美市场。

大力开展新型生物疫苗、抗体药物、干细胞制剂、新型生物检测试剂、血液制品及其他蛋白类、多肽类、核酸类药物新产品研发和生产。促进生物疫苗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及升级换代。利用遗传资源优势,推进干细胞库、病理组织库等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突破一批单克隆抗体构建、大规模纯化、新型疫苗生产、新型生物检测试剂、生物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生物技术产品的科技型企业,做特做强我省现代生物技术药产业。

支持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注射液等已有品种不断做大做强,重点支持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13价肺炎结合疫苗、23价肺炎多糖疫苗、宫颈癌(HPV)疫苗、手足口病(EV71)疫苗,抑制肿瘤单抗药物阿瓦斯汀、乳腺癌治疗单抗药物赫赛汀(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单抗药物类克(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修美乐(注射用阿达木单抗)等8—14个新药实现产业化,形成5个以上系列品种集群。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系统的研发体系、先进的产业技术体系。推进生物疫苗产品国际化认证,构建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疫苗生产供应基地和国内领先的单抗药物产业基地。

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

 


3.大力支持发展化学药

不断提升化学药的发展规模。重点依托昆药集团、积大制药、云南昊邦、滇虹拜耳、贵研药业等企业,支持开展对国外化学药大品种的仿创研究,提升我省化学药研发创新能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七素、治疗脑卒中药物苯甲酸钾(dl—PHPB)、抗艾滋病注射用DT—835等新药品种研发,支持莫吉司坦、扎托布洛芬、盐酸纳美芬等仿制药品研发,支持具有发展前景的蒿甲醚、天麻素、磷酸萘酚喹、铂类抗肿瘤药等化学药大品种实施二次开发。支持省内企业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促进优势企业的优势品种、独家批文或独家品种做大做强。

鼓励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化学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支持运用先进技术,提升装备和技术水平。设立医药并购基金,支持我省企业收购国内外的好品种、好企业,引进国内外化学药企业入滇发展,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一批有特色、有潜力、有竞争力的化学合成药品种的发展。发挥我省区位优势,拓展南亚东南亚市场。

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4.大力发展保健产品

鼓励建设一批保健食品、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等专业化研发中心。以三七、天麻、灯盏花、石斛、滇重楼等大品种,薏仁、茯苓、余甘子等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螺旋藻、雨生红球藻、玛咖、辣木及核桃、茶叶、花卉、魔芋、蓝莓等云南特色生物资源为原料,开发具有抗氧化、减肥、增强免疫力、辅助改善记忆、养护皮肤等功能的系列保健食品和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重点研发生产一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建成通过CFDA认定的具有保健食品注册检验资质、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资质的机构。

在昆明及景洪、丽江、腾冲等旅游城市,瑞丽、河口、孟定等边境口岸城市,文山、昭通、普洱等具有优势特色资源的城市布局构建一批保健品园区,重点推进西双版纳保健品产业园区建设。借助旅游产业、医药销售网络、养生保健基地等,创新产品营销模式,促进健康产品销售。

以云南白药、摩尔农庄、绿A、程海保尔、云南维和、爱尔发科技、爱生行生物、云南七丹、特安呐等为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以云南白药牙膏、摩尔农庄系列保健品、螺旋藻、雨生红球藻、“薇诺娜”“怡美天香”、三七系列保健品等为重点,打造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云南特色的品牌产品、拳头产品。与国内外健康产品知名企业合作,发展若干引领拓展国内外市场的领军企业,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外保健品生产销售集聚区,促进我省健康产品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主力产品,树立云南优质“保健品王国”形象。

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

 

5.加快发展中药饮片

以云南白药、云南东融、鸿翔中药、云南新世纪、沾益益康、普瑞生物、三七科技等企业为重点,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发展云南特色品种的中药饮片,形成10户以上中药饮片品牌企业和超过100个品种的品牌产品。

针对云南特色中药材大品种、特色道地品种,以安全、有效、方便服用为原则,开展中药饮片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的科技研发,开展中药饮片生产加工技术水平提升研究,重点研发一批特色饮片产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合作,以及与台湾知名企业等的合作,重点开展中药颗粒饮片的研发及标准制定工作,建立一批高水平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建设一批技术、设备先进,质量控制严格,成本低、效率高的中药饮片现代化生产线。鼓励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开展中药饮片生产,在全省中药材主要产区,发展一批与国内外市场联系密切的中药饮片企业。

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

 

6.努力发展天然提取物

在原料主产区发展一批提取物精深加工企业,培育壮大三七科技、云南植物药业、云南万方、云南天宏、曲靖博浩、丽江映华、绿宝香精香料、万绿生物、保山海瑞迪等骨干企业,引进10户以上有实力的大企业。重点推进中药材大品种及甜叶菊、兰桉、万寿菊、玛咖、玫瑰、雨生红球藻、芦荟、美洲大蠊、水蛭等健康产品原料的提取加工,推进发展云南特色高附加值植物原料药,打造一批品牌产品。

在昆明、玉溪、楚雄、德宏等州、市构建植物提取技术专业化研发中心,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等先进技术,加强动植物内在成分功效及应用研究,针对食品、药品、保健品、日化品、饲料产品等相关产业需求,研发动植物提取物新产品,扩展动植物提取物的使用范围。提升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茶多酚、辅酶Q10、紫杉醇、冰片、食用色素、白蜡高级烷醇等提取物产品,桉叶油、香茅油、玫瑰油、迷迭香等香精、香料产品的提取分离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制定完成5个以上提取物的国际标准和若干个国内标准,拓展国内外市场。

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

7.促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整合省内相关研发力量,创新发展模式,组建医疗器械研发机构和创新团队。加速我省中高端医疗器械、诊断类设备,生物医药材料、组织工程材料、介(植)入材料、医用卫生材料等新型生物材料的研发。开展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医药保健品辅料、包装材料等新产品研发。发挥我省与多国相邻的区位优势,重点针对南亚东南亚市场需求,引进省外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等方面的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团队、技术成果,推进我省医疗器械、新型生物材料、药用包材、辅料等产业发展。促进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

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

 

8.提升发展兽药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从靶点研究到产品上市的完善的兽用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开发一批以中药为原料的动物用中药制剂,开展兽药仿制研究,发展饲料药物添加剂。全面推行兽药GSP制度。建立健全兽药监督执法、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大兽药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力度,确保兽药质量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昆明科特威生物科技、中牧实业保山生物药厂、云南生物制药、大理金明动物药业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发展壮大。提升牛口蹄疫“Asai-I”型“O”型双价灭活疫苗、猪O型口蹄疫双组份灭活疫苗(O/GX/09-07+O/XJ/10-11)、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仔猪副伤寒、鸡新城疫等一批兽药的生产能力,提高我省兽药生产自给率,并积极拓展省外市场。

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

 

9.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体系

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化研发平台,形成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技术服务链。以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为核心,构建药品、保健品、化妆品、提取物、疾病动物模型、基因及干细胞等专业化研发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为依托,构建天然药物筛选、成药性研究平台;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云南省药物所、中科灵长类重点实验室、中国医科院医学生物学所等为依托,构建药物临床前研究平台;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依托,构建安全性评价(GLP)和药物中试平台;以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等为依托,构建一批药物临床评价平台(GCP);建设全球最大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基地;以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为技术支撑体系,构建国家级口岸药品检验所、疫苗批签发检验所。培育和引进若干CRO公司,提供药物筛选、产品设计、安全性评价、药理药效、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者和试验单位选择、数据管理与分析、政策法规咨询、产品注册、生产和包装、产品发布和销售支持、商业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提升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技术研发与服务水平。

 


(三)加快推进医疗养生服务基地建设

抓住健康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资源、环境、区位以及中医(民族医)等优势,结合现代检验检测和防治新技术的应用,以诊断治疗、康复保健、健康管理等建设为重点,建立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医疗保健服务基地。

力争2020年实现医疗养生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

 

1.大力发展医疗服务业

依托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医院、省人民医院、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一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一批特色诊断治疗专科和医学检测、检验平台,支持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资格备案。支持相关医疗机构和华大基因、舜喜转化医学、博奥生物、清华启迪等企业构建一批专业化研发平台,大力发展基因(DNARNA)检测、生物检测芯片等技术与产品,积极建设我省基因检测应用示范中心,促进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高端医疗服务业发展,推进发展精准医疗。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引进和研发先进诊疗技术,开展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新型治疗技术研究,研发推广使用医院制剂、体外诊断技术产品。

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实现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服务同质化、管理一体化及大病特病诊疗与康复专业化,确保医疗健康服务的民生导向。加强医疗机构的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疾病诊疗、控制和应急救援能力。促进省级医疗机构带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和各类保健养生基地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促进医疗服务机构和企业开展数字化医疗服务,建立全省“健康云”和大数据应用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的多种服务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化、国内外相通相联的远程医疗网络服务体系。把云南山灞图像传输科技有限公司等建设成为医疗服务网络覆盖南亚东南亚、联通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知名企业。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将省中医医院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区域中医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全省合理布局4—5个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艾滋病、心脑血管、肿瘤代谢、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康复中心。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医疗服务领域,在昆明及重要旅游、边境城市构建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化医院,吸引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高端人群到我省享受高水平的诊疗康复服务,把我省打造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医疗中心。

 

 

2.积极发展特色诊疗业

建立一批中医(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研发平台。开展诊疗技术、中药(民族药)经验方、医院制剂、保健产品的研究与应用。以信息、基因、干细胞等先进技术为基础,发展“新业态”,构建一批现代体检中心、特色诊疗中心。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科技示范行动,开发数字化、多功能的移动监测设备,康复辅助产品,重点推进医养结合、智慧治疗和主动健康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健康体检、特色诊所、专科诊疗等机构发展。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民族医)特色诊疗服务。推进中医、民族医传承发展,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发展国际化的诊疗服务基地,推动中医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美年大健康、云南昊邦等企业及各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临床检验、整形医学、康复医学、医学美容等健康服务。促进云南大学与清华启迪建设东南亚健康产业科技城。

 

3.加快发展康体保健业

结合休闲旅游、民族文化,以中医药民族医药理论为基础,提升一批药膳、药浴、针灸、推拿等疗效明显的特色康体保健服务项目,构建一批亚健康调理中心、高端保健中心。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加强民族民间医生的规范管理,发挥民间“高手”的作用,构建三民(民族、民医、民药)众创空间。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传统中医诊疗服务的中医一技之长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知名老中医在星级酒店、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场所开设中医药机构,提供针灸、推拿和药膳、中药茶饮等健康服务项目。鼓励教育机构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资质的按摩师、营养师等保健师和健康管理顾问,引导支持医疗服务机构培训专业人才进入星级酒店、旅游度假区开展药膳、药浴、按摩等保健服务以及健康咨询服务。

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按照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鼓励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组织,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地方行业标准和规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在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腾冲、香格里拉等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区建设一批康体保健机构,打造具有云南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药康体保健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康体保健服务业发展。

 

4.打造一批知名的养生养老基地

按照医养结合的思路,发挥丰富的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及特色诊疗在“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在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腾冲、香格里拉等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区,普洱、楚雄、德宏等具有特色健康资源的地区,瑞丽、河口、沧源等重要边境城市,针对国内、周边国家、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重点发展10个左右国际化的康复保健、休闲养生产业基地,以及若干涉及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民族文化、养生养老等内容的健康体验园。创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养老模式,推进构建养老服务综合体,以智能服务、功能康复、个性化适配为方向,建立养老服务科技标准体系和技术解决方案,鼓励开发老年人健康用品,打造“银发”产业。

 

5.促进发展运动健身产业

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在全省适宜地区布局构建一批体育训练基地、健身基地、比赛场馆、户外运动营地,开发一批户外运动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推广武术(太极)、气功、瑜伽等运动健身项目,推进全民健身。促进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等产业发展。构建一批体育研究机构,提升专业化体育用品研发创新发展能力,培育一批康体运动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研发一批健身器材、保健器材、休闲体育用品。以云健等企业为重点,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逐步培育一批知名企业,打造品牌产品。将我省建成国内知名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和体育比赛、体育休闲、体育用品生产大省。

 


(四)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商贸基地建设

立足云南,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大力开展对内对外合作,以市场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商贸国际化发展为重点,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商贸基地。

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

 

1.大力发展医疗服务业

依托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医院、省人民医院、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一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一批特色诊断治疗专科和医学检测、检验平台,支持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资格备案。支持相关医疗机构和华大基因、舜喜转化医学、博奥生物、清华启迪等企业构建一批专业化研发平台,大力发展基因(DNARNA)检测、生物检测芯片等技术与产品,积极建设我省基因检测应用示范中心,促进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高端医疗服务业发展,推进发展精准医疗。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引进和研发先进诊疗技术,开展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新型治疗技术研究,研发推广使用医院制剂、体外诊断技术产品。

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实现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服务同质化、管理一体化及大病特病诊疗与康复专业化,确保医疗健康服务的民生导向。加强医疗机构的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疾病诊疗、控制和应急救援能力。促进省级医疗机构带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和各类保健养生基地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促进医疗服务机构和企业开展数字化医疗服务,建立全省“健康云”和大数据应用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的多种服务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化、国内外相通相联的远程医疗网络服务体系。把云南山灞图像传输科技有限公司等建设成为医疗服务网络覆盖南亚东南亚、联通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知名企业。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将省中医医院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区域中医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全省合理布局4—5个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艾滋病、心脑血管、肿瘤代谢、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康复中心。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医疗服务领域,在昆明及重要旅游、边境城市构建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化医院,吸引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高端人群到我省享受高水平的诊疗康复服务,把我省打造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医疗中心。

 

2.积极发展特色诊疗业

建立一批中医(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研发平台。开展诊疗技术、中药(民族药)经验方、医院制剂、保健产品的研究与应用。以信息、基因、干细胞等先进技术为基础,发展“新业态”,构建一批现代体检中心、特色诊疗中心。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科技示范行动,开发数字化、多功能的移动监测设备,康复辅助产品,重点推进医养结合、智慧治疗和主动健康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健康体检、特色诊所、专科诊疗等机构发展。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民族医)特色诊疗服务。推进中医、民族医传承发展,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发展国际化的诊疗服务基地,推动中医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美年大健康、云南昊邦等企业及各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临床检验、整形医学、康复医学、医学美容等健康服务。促进云南大学与清华启迪建设东南亚健康产业科技城。

3.加快发展康体保健业

结合休闲旅游、民族文化,以中医药民族医药理论为基础,提升一批药膳、药浴、针灸、推拿等疗效明显的特色康体保健服务项目,构建一批亚健康调理中心、高端保健中心。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加强民族民间医生的规范管理,发挥民间“高手”的作用,构建三民(民族、民医、民药)众创空间。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传统中医诊疗服务的中医一技之长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知名老中医在星级酒店、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场所开设中医药机构,提供针灸、推拿和药膳、中药茶饮等健康服务项目。鼓励教育机构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资质的按摩师、营养师等保健师和健康管理顾问,引导支持医疗服务机构培训专业人才进入星级酒店、旅游度假区开展药膳、药浴、按摩等保健服务以及健康咨询服务。

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按照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鼓励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组织,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地方行业标准和规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在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腾冲、香格里拉等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区建设一批康体保健机构,打造具有云南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药康体保健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康体保健服务业发展。

 

4.打造一批知名的养生养老基地

按照医养结合的思路,发挥丰富的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及特色诊疗在“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在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腾冲、香格里拉等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区,普洱、楚雄、德宏等具有特色健康资源的地区,瑞丽、河口、沧源等重要边境城市,针对国内、周边国家、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重点发展10个左右国际化的康复保健、休闲养生产业基地,以及若干涉及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民族文化、养生养老等内容的健康体验园。创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养老模式,推进构建养老服务综合体,以智能服务、功能康复、个性化适配为方向,建立养老服务科技标准体系和技术解决方案,鼓励开发老年人健康用品,打造“银发”产业。

5.促进发展运动健身产业

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在全省适宜地区布局构建一批体育训练基地、健身基地、比赛场馆、户外运动营地,开发一批户外运动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推广武术(太极)、气功、瑜伽等运动健身项目,推进全民健身。促进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等产业发展。构建一批体育研究机构,提升专业化体育用品研发创新发展能力,培育一批康体运动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研发一批健身器材、保健器材、休闲体育用品。以云健等企业为重点,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逐步培育一批知名企业,打造品牌产品。将我省建成国内知名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和体育比赛、体育休闲、体育用品生产大省。


© 2016 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滇ICP备12002337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滇)-非经营性-2020-0029)